关于举办“慧科杯”2020年常州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0-03-10 访问次数: 858
各学院、各部门:
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激发我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源对接平台,选拔优秀项目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国赛,经研究决定举办“慧科杯”2020年常州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原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李克强总理2015年倡导发起,由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等12个中央部委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重大创新创业赛事。大赛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主动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大赛受到了全国高校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其成绩对于学校综合排名等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自2015年大赛举办以来,我校累计共获得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5项,获奖数量位居江苏省属高校前列。其中,我校在2018年第四届大赛中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金奖的项目负责人华罗庚学院戴繁琢同学还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亲切接见。2019年,我校承办了江苏省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
第六届大赛将于2020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大赛将着重开展设计竞技、对话、体验三类活动,使先进科学技术同场展示,世界青年创客同台竞技,实现与科技对话、与未来对话、与世界对话。同时,大赛同期还将举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二、组织机构
大赛由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处等部门共同举办,慧科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协办。
大赛设立组委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负责校赛、省赛及国赛等各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进行竞赛的宣传、组织报名、作品收集、评审和省赛国赛的组织工作;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处等部门进行资源保障和条件准备;各学院负责本院师生动员、作品遴选、项目指导、组织学生报名和参赛工作。学校邀请企业代表、投资人和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团,负责参赛项目的指导和评审工作。
大赛组委会名单如下:
主任:陈群 蒋军成
副主任:戴国洪 徐守坤
成员:教务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校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院、校友工作办公室、国际交流处以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企业代表、投资人以及校内外专家。
三、参赛赛道及组别
根据2019年第五届大赛的组织方案,大赛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际赛道、职教赛道和萌芽版块。报名对象、条件及相关要求可参考《教育部关于举办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通知》(教高函[2019]8号),如有变化,以教育部下发的第六届大赛通知文件为准。
(一)高教主赛道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2020年5月31日(以下时间均包含当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参赛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有参赛申报人的除外)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7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7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7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4.师生共创组:参赛项目中高校教师持股比例大于学生持股比例的,只能参加师生共创组,且公司注册年限不超过5年(2015年3月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法人代表。参赛申报人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我校在编教师(2020年3月1日前正式入职)。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分为公益组、商业组。
1.公益组:参赛项目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者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3)师生共创的公益项目,若符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要求,可以参加该组。
2.商业组: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的痛点问题、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融合,并符合以下条件:
(1)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我校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的我校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司的项目均可参赛。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如已注册成立机构或公司,学生须为法人代表;
(3)师生共创的商业组项目只能参加高教主赛道,不能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三)国际赛道
参赛项目学生成员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认可的国外普通高等学校18岁以上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我校海外教育学院学生以及其他学院中外合作项目学生,只要具有国外合作高校学籍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均可报名参赛。根据项目性质和类别,分为商业企业组、社会企业组、命题组。
1.商业企业组。参赛项目具有较新的创意、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等,有明确的创业计划,尚未注册公司或已注册公司的创业项目均可参赛。已注册公司的,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2.社会企业组。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形成正向、良性、可持续运行模式,服务于乡村振兴、社区发展、弱势群体、或以增益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和首要目标,并有机制保证其社会目标稳定。其社会影响力与市场成果是清晰、可测量的。
社会企业组项目要求以工商企业类为主,以利于引入社会影响力投资推动社会企业发展;尚未注册公司或已注册公司的社会企业项目均可参赛。已注册公司的,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命题组。持续征集全球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公益机构等就自身发展或社会共性问题设立参赛题目。符合参赛条件的个人、团队、企业均可参赛,包括已获往届大赛国际赛道金银奖的项目或公司,可同时参与多个命题。
四、参赛项目类型及要求
(一)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以上各类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二)参赛项目要求
1.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相关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题;
2.大赛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鼓励跨学院、跨专业组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含项目创始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须为本团队真实创业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鼓励“师生同创”项目参赛,鼓励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4.初创组、成长组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5.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与学生所持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低于51%(其中初创组、成长组学生团队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6%,师生共创组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6.已获往届省赛一等奖但未获全国总决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但仅限推荐参与大赛训练营排位赛以竞争晋级国赛资格,不参加本年度省赛,每校最多推荐1项;往届省赛二等奖、三等奖的项目仍可报名参赛,推荐项目占用学校本年度晋级省赛名额。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得再报名参赛;
7.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主赛道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但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师生共创的商业组项目只能参加高教主赛道,不能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五、比赛赛制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高教主赛道每所高校入选全国总决赛项目总数不超过4个,“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际赛道(国内外双学籍类)每所院校入选全国总决赛项目各不超过2个。评审规则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查看具体内容。
六、赛程安排
(一)参赛申报(3-4月)
1.校赛申报:今年校赛报名及管理、评审工作将使用常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系统(手机、Pad、PC端操作均可,网址:http://180.108.46.32:92/),具体操作见附件1《校赛报名操作指南》,请各学院于4月10日前组织各参赛团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管理系统完成校赛申报工作。
请参赛团队在管理系统里提交校赛申报表含计划书(见附件2)PDF版,大小不超过30M,建议参赛团队同时提交PPT版计划书(用于校赛网评)。另外,在管理系统里设置了选题环节,供教师、学生发布自己的科研课题和创业项目,以寻求志同道合的成员共同组建参赛团队。
2.官网申报:参赛团队必须同时通过登录大赛指定官方网站“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以教育部官方通知为准。
3.指标要求。理工科学院申报参赛项目数量原则上不得少于40项,其他学院原则上不得少于25项,其中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均不得少于20%,马克思主义学院不作数量要求,怀德学院作为独立单位申报。完成情况以大赛官网报名系统统计结果为准。
(二)校赛安排(4-5月)
1.校赛网评(4月中旬)
大赛组委会根据国赛、省赛评审要求,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组织专家对提交的项目计划书进行通讯评审,根据打分情况确定参加现场赛评审的项目。
2.校赛现场赛(5月中旬)
入围的参赛团队进行创新创业项目现场展示并回答评委提问。项目展示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概述、产品/服务介绍、市场分析及定位、商业模式、营销策略、财务分析、风险控制、团队介绍等,可进行产品实物展示。展示及答辩过程中,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条理清晰。
项目展示及答辩内容包括:参赛团队现场创业项目PPT陈述(时间10分钟,版本为PowerPoint2010)、回答专家问题(5分钟),项目展示视频(1分钟,含在项目陈述时间内)。项目展示视频时长要求不超过1分钟,视频格式H.264 MP4,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20M。
通过校赛现场赛,决出校赛一、二、三等奖等奖项。
3.校赛训练营(5-6月)
按照一定比例选出排名靠前的参赛项目进入校赛训练营,邀请专家评委强化培训、深度辅导,并根据国赛评审规则开展项目路演、实时打分。
综合历次评审排名,结合省赛组委会分配学校的省赛参赛名额,确定出学校参加省级复赛的推荐项目。
七、奖励政策
校赛设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有关奖励政策如下:
(一)参赛学生。获得校赛一、二、三等奖的参赛团队,每个本科生可冲抵5次人文之光讲座刷卡,同时获得不低于去年标准的现金奖励(经费来源于社会企业或机构冠名赞助);入围省赛、国赛并获奖的对照 《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奖励标准予以奖励。奖励按照最高计,不重复计算。
(二)指导教师。学校提倡教师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带领学生开展师生共创,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遴选科研项目参与比赛。对于指导项目入围省赛、国赛并获奖的教师,学校在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和评先评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依据《常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组织管理办法》等文件相关精神予以奖励和激励,并给予教师指导工作量补贴。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我校I级甲等赛事)是目前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极为重视、规格最高的大学生双创赛事,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科竞赛目录中排名第一,是展示和检验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学院要成立相关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切实抓好大赛的组织工作。
(二)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各学院要积极组织在校本科生、硕士生以及毕业5年内校友创业项目报名参赛,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组织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特别是师生共创项目)参赛,要负责组织和遴选国内外知名赛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院各类学科竞赛中的优秀项目报名参赛,要重点挖掘和培育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参赛项目;同时要动员具有丰富竞赛指导经验,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投身到“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中,既要扩大和提升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更要保证参赛项目质量,努力实现学校、学院在大赛成绩上的新突破,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九、其他说明
(一)为便于信息沟通和交流,大赛开通赛事工作QQ群:306659207(常大创新创业竞赛1群),如果1群人数已满请加2群:132370809,每个项目1名教师+学生负责人加群即可,学生加群时请注明“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和参赛同学有疑问的,可以在群内咨询。另外,大赛重要资料以及通知文件等会在群内发布,同时考虑疫情情况,群内也将分享大赛相关讲座、课程以及培训等。
(二)为备战今年大赛,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利用“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公共平台”开设大赛备赛专栏(网址:http://180.108.46.32:83/26/list.html)。专栏聚焦大赛备赛相关事项,收集了往届省赛、国赛视频以及双创专家讲座课件等资源,手机均能直接在线观看和阅读,供广大参赛师生学习使用。
(三)因受当前疫情影响,校赛报名和比赛时间为暂定时间,后续将根据省赛和国赛具体通知,进行相应调整。请参赛师生关注学校网站和QQ群通知。联系人:张老师,86330148,办公地点:科教城校区文正楼112室。
常州大学
2020年3月9日
附件2: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申报表.doc